苏州“和服事件”的几点启示
苏州“和服事件”的几点启示
苏州“和服事件”的发酵,掺杂了太多民族情感。
我看了女孩以及相关解释,关于这件事描述的来龙去脉。事情发生在8月10日,苏州淮海街。因为coser穿和服拍照,以寻衅滋事被抓走。
询问的过程也不麻烦。无非是告诉女孩这事儿不妥,照片、文字、视频也做了删除处理,还收到了,当地派出所的批评教育,甚至警告。
事情的集中发酵,在于今天。日本战败投降77周年。他们甚至连事情整体经过都没看完,就加入了网络审判大军。
结果是,这事儿伤害了民族情感,涉事女孩被网暴,女孩不停地在社交平台道歉。
包括处理这件事的民警,他们之所以把人抓起来,实际上也已默认了这件事,伤害了国人的感情。
不禁想问一句,我们的民族情感什么时候这么脆弱了?
也有人特意去查了“和服”的历史,本身也是起源于吴国,当时也叫“吴服”。后来,我们没了这个传统,日本人继承了下来。这本该是我们的骄傲和自信。
图片
不管如何延续变化,毋庸置疑,我们所关心的那段历史不可能被抹掉。任何粉饰的手段和行为,也不可能得到国人的承认。今天,我们更要铭记当年那个时刻。
摆在大众面前的是,如果这种日常的民间行为不被允许,或者被打压,那么,我们和当年把自己封闭起来有什么区别?有日本元素的商户,店主以及其他无辜的大众,又该何以处之?
还有,目前中国大地上的各种日本元素的风情街,为什么要建呢?而且,迪士尼,环球影城,乐高等这些背后的国家,是不是也要被“审判”?
但凡有冷静一下,也不会这般联想。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逻辑,民族情感切勿转化为民族仇恨。
国际民间交往,一定要有的。尤其在后疫情时期,更需要这样的来往交流,来提振信心。这也是一个大国该有的姿态。
苏州“和服事件“虽小,其实也暴露一个问题。不能让不明真相的大众,陷入一个奇怪的思维:我们不喜欢的,也不允许别人喜欢。这又是什么道理呢?
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傅高义,40多年前写就的《日本第一》里提到,日本之所以在战后迅速崛起,有其文化里,对自身的高要求,勤于学习以及极强的抗压性。
这本书名里还有个后缀,对美国的启示。在美国人眼中,日本也不可小觑。
而今,虽说我们在经济体上已超过日本,但是这个民族里的创新,踏实,忠诚以及务实的精神,并没有真正启迪到民间。尤其是对那些一谈起日本,就伤害了民族情感的人。
至少,我们中的很多人,一谈到这个国家,首先第一反应还是“日本鬼子”。甚至在他们心中,这种仇恨,是无法消除的。
我们尊重历史,更重要的是,要时刻不忘从历史的经验教训里,学习他国精髓。而不是,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,拉他国仇恨。
在我看来,这应该是基层教育该去做的,也是要去普及的事。
让孩子们铭记历史,更要让他们知道,我们的东边,有着一个让人尊敬的对手。